在台灣,幹細胞治療可以被拆分為「藥物角度」和「技術角度」,這也對應目前台灣制定「再生雙法」的管轄範圍,「再生醫療法」著重於細胞治療技術的臨床使用安全與追蹤管理,以及施用醫師的資格與責任;「再生醫療製劑條例」則偏向監管細胞治療藥品的製程、品質、與上市許可。
簡單來說,若幹細胞治療採用創新性的技術強化細胞(如:特化細胞、基因工程細胞等),幹細胞本質已經超出原有的表現特徵,這類產品具備產品層面獨占性的技術與資料,就會以藥品去做申請。相較於單純細胞技術,細胞治療藥品的審查會更嚴格,包含:PIC/S GMP 產線生產、藥理/毒理報告、CMC 製程文件、與臨床試驗驗證安全與有效性,這類完整產品(包含劑型、配方、數據、註冊檔 dossier、專利保護)才有機會往海外進行授權與拓展合作,比起細胞治療技術代工有很大的不同。
因此,我們從上述的說明可以得知,「細胞治療技術」與「細胞治療產品」具有完全不同的定義,也顯現進行細胞治療產品開發的公司,具備深厚的技術底蘊。
近期外泌體已經成為再生醫學的新寵兒,在醫美、化妝品、醫藥領域都掀起浪潮。外泌體的技術現在主要分成「診斷型」和「治療型」兩種。其中,診斷主要是用在體外診斷醫材 (IVD) 用途,可以從人的血液和尿液中分離出外泌體,在早期就去監測疾病的進程與狀態;治療用途則應該注重的是品質管控 (QC),涵蓋細胞來源、製造場域規格、囊泡特徵、無菌試驗、黴漿菌檢測、內毒素檢測、外源性病毒檢測、效價分析等。尤其對於微生物的檢測,方法學上更應該以臨床標準(如:中華藥典、USP)確保品質才能信賴。
由上述資訊得知,外泌體的品管很重要,必須審慎判斷良好製程控制、具備 GMP 規格臨床場域、臨床標準品管,經過處理的產物,才能多一份保障。